2024,曾经共读共写“儿童年”。
2025,我们共读共写“课堂年”。
每个月由一个团队接力,8-10人(含负责人)参与,在“课堂”这个话题范围内,自主命题。
2025年2月参与团队:语文燃梦者。
#第一季征集令
第一季主题
“课堂”之内,
自主命题
# 任明满
点评人
教育学博士,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修订评价组成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分会理事,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北师大中小学(含中职)语文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近年来主要关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测量与评价、大单元教学、跨学科学习等方面的研究,在《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科学研究》《中国考试》《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10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语文燃梦者”以语文课堂为舞台,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遨游于书海,探索文字的奥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光。团队的老师们热爱阅读,喜欢思考,不断探索、积极交流各种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法,追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他们认为,课文是情感的载体,是理性的桥梁,亦是场景的隐喻。文本中的情感如同春风化雨,可以让学生汲取善的源泉;理性则是明灯,可以启发学生探求向上的力量;而场景构成舞台,可以为学生再现美的情境。解读文本的过程,也是以情动人、以理启人、以景引人的过程。
这就是“语文燃梦者”给自己设计的主题——课堂中见真我:教学过程中的情、理、景。
《荷塘月色》:独处之妙
胡艳 山西省静乐县第一中学校
初入高中,学生们会沉浸于某种憧憬。此时的高中生活对他们来说,每天都是新鲜的,他们观察着、倾听着周围的一切,也会三五成群叽叽喳喳讨论个不停。青春的他们,总看不完,也说不够。随着时间的缓慢流走,繁重的课业让他们不再轻松,吐糟抱怨的文字频频出现于随笔本:“老师,高中的知识真的很难,课堂上我真的很努力地听讲了,但是总是不太懂,作业写得很吃力,每天要很晚才能睡觉。”“老师,高中生活很枯燥,就是宿舍、教室、餐厅三点一线,倒也牢固,怎么也冲不破,以后三年都要这样度过吗?”看到这些话语,我一时间也不知如何回应,如何安慰、鼓励他们,真的不想让他们被消极情绪紧紧束缚缠绕。
幸好遇到了《荷塘月色》,那就让这一份“月色”,领着他们从烦闷中慢慢走出来。
课堂上我问“emo”的含义,学生们七嘴八舌:“烦闷”“郁闷”“焦虑”“烦躁”“抑郁”……看来,他们最近常用这个词,于是我追问:如何化解呢?顿时沉默了,有的缓缓低下头,有的无神地转着手里的笔,有的抬头无奈地看着我,我心里颇不是滋味。“朱自清也有这样的情绪,他曾无奈地长叹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他会怎么应对呢?”一男生脱口而出:“我想静一静。”这引得大家都笑了,“对,朱自清先生要去荷塘边独处安静,我们也看看这荷塘的静是否可以治愈他不平静的心”。于是,随着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学生们静静走入独处的世界。
交流阅读感受时,一个秀气的女孩说她读到了荷塘月色,那里很朦胧很梦幻,似乎到了另一个世界,就像轻音乐一样。的确,初读《荷塘月色》,会被那幽静朦胧的月下荷塘和荷塘中的月色吸引,我邀请这位女孩朗读第三段,她有些羞涩,或许是不自信,犹犹豫豫的,我鼓励她:“这是朱自清先生独处时所见之景,也是你独处时所读之景,都是独一无二的,与其他无关。”终于她开始朗读了,读到“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轻柔缓慢;读到“又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声音稍有颤动,她“听”到了;读到“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脸上微微泛红……
或许是沉浸在作者的细致形象的描写中,或许是沉醉在女孩的动情朗读中,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不舍得打破这安静,女孩的脸更红了。
受到她的感染,又有两个女生深情地朗读了描写荷塘月色的另外两个段落,并分享了阅读感受:“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并没有感受阴森可怖,那是线条生硬棱角分明的投影画面,而“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中提到了“倩影”,那是线条柔美的画面,和圆润的荷叶融合在一起,阳刚和柔美相融相契,毫无违和感,似乎那郁闷情绪也被这样的和谐融化了,朱自清先生心中也渐渐趋于平静。
我相信,她确实也走过这荷塘,她确实也默默欣赏过它,而荷塘也成为浓淡相间的水墨画了。没有应试套路式的支离分散的回答,只有贴近心灵的阅读,加之后续对语言修辞的细细品味,学生们走入了荷塘月色,感受到了那片刻的宁静。
《荷塘月色》的“独处”之妙远不止这些。还是那个男孩,他直接站起来:“我读到了朱自清的心,他向往自由,独处时有更多的自由。”身边的同学点头赞同,他继续分享:“作者在前往荷塘的路上想着‘路上只我一个人’,其实并不是只有一个他,这时候是两个他,也就是两个‘我’,平时的‘我’和独处的‘我’。平时的‘我’不自由,处处受限制。而独处的‘我’可以什么都不理,是自由的。由此看来,作者的不平静也源于不自由,现在终于轻松了,可以暂时卸下重担了,心情也舒畅一些了。”我明知故问:“为何是暂时呢?”他快速答道:“‘且’就是暂且的意思。”如同子路般直率的他,体会到了朱自清先生心境的微妙变化。在矛盾纠结中,两个“我”总会同时出场,此消彼长,开解心中疑惑,如同《赤壁赋》中的“客”与“苏子”,在一问一答中突出重围。
坐在后排的一个始终沉默的男孩举起了手,他说:“作者在独处时还想到了江南,还想到了采莲旧俗。他就是南方人,在郁闷的时候,他可能想家了。”的确,烦闷时他乡游子怎能不起故园情呢?“采莲旧俗是热闹的,他不是要独处静一静吗?这难道不是让不平静的心情雪上加霜吗?”我引导着,他不紧不慢地回应着:“这种热闹是自由的,不是水里的蛙声和树上的蝉声的喧闹,‘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样的热闹他并不羡慕,反而是有些孤单无奈,他向往的是自由的热闹。”此热闹而非彼热闹,自由的江南又给予了朱自清先生片刻的宁静,虽可望而不可即,但也成为他走出烦闷迷惘的理想之地。
独处是生活中的留白,“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恰恰拥有了无限的时空、无限的思绪和无限的情愫,诉说者和倾听者只有自己,然而又不只自己,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细细倾听着朱自清独处的心声。
《赤壁赋》中,从因良辰美景的“饮酒乐甚”转而为不限于眼前一时之变的豁达“喜而笑”,“客”与“苏子”皆走出重围,那么《荷塘月色》中的朱自清呢?“走出家门,想静一静的朱自清先生,不知不觉中又走到家门,猛一抬头,恍惊起而长嗟,最终不得不又回到了现实世界中,出于不平静,然而又归于不平静,他的心境有没有改变呢?”学生们沉默了,低头思索着,翻着书页寻找着……一男生说:“没有完全改变,本质上还是不平静,并没有完全被治愈,郁闷还在,限制还在,他还是没有办法真正得到他想要的自由。但是他欣赏荷塘月色的过程中又得到了片刻的宁静,也得到了另一个‘我’的世界,所以也有一些改变。如果他没有去荷塘,他的不平静就不会有任何改变。”得益于眼前的江与月,“苏子”悟出了变与不变,故而走出。独处的朱自清先生从“非我”的现实矛盾中走出,进入荷塘月色中,从自然中领悟,暂且做到“忘我”的精神超越,最终达到“大我”的人文怀想。他尽管又回到了平常的生活中,或许生活中还会有无数的烦闷,但是不再只有苟且,还有诗意的栖居。
在荷塘边,我们遇见了朱自清,遇见了自己,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感受文字之美,是一种难得的能力。高中生活紧张枯燥且忙碌,大家会感到无助无奈,但不得不承认这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无法逃避,但是希望你们始终怀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炽热之心,不虚度,不迷惘,让高中生活燃烧别样的火焰。”
作为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经典文本的深处,就是在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向精神世界的窗户。我们的使命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在于帮助学生培养感知美、表达美的能力。
课后,走在校园中,且受用这独处的妙处。在荷塘边,学生们学会了如何阅读文本,更懂得了如何阅读生活,如何阅读自己。愿我们都能成为点燃火种的人,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沃土,让经典文本的光芒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在《书愤》中涌动、拔节
袁利平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第一中学校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漫漫征途中,诗歌教学一直是我极为重视的领域。我始终坚信,每一首诗歌都是作者灵魂的投影,是他们在特定时空中情感的宣泄、思想的沉淀。而每一节课,都是师生平等对话的场域;每一节课,都是思想碰撞、灵魂交会的桥梁;每一节课,都是学生自我拔节的记录,同时也是师生真情涌动的见证。
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上午,我和学生们一同学习陆游的《书愤》,一同探寻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导入
本课的导入语,原本这样设计:“他是一位文学家,才华横溢,笔耕不辍,留存作品近万首。他是一位战士,更是一位斗士,‘位卑未敢忘忧国’是终身的信仰,‘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是有力的呐喊,‘一腔孤勇入乱世,半世文字泣沧桑’是一生的写照。无论是鲜衣怒马的少年还是鹤发垂暮的老翁,他都热烈而赤诚,哪怕走到生命的终点,在弥留之际,心中执念仍未放下,并留下遗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这个人就是被称为‘亘古男儿一方翁’的陆游。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他的《书愤》,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后来,觉得拖沓,“绚丽”,不合宜。鉴于之前对叶嘉莹先生有所了解,讲课之时又恰逢叶先生刚刚故去,所以,导入语改为:“叶嘉莹先生被誉为‘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她曾说,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用处,‘正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的富于联想的活泼开放的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今天,让我们一起追随爱国诗人陆游,走进他的《书愤》,去触摸那颗赤诚而热烈的心,去感知在他心中涌动着的伟大而深沉、炽热而不死的爱国精神。”
在情景上渲染,在情感上唤醒,在事理上点燃。这个导入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改写
预习时,曾让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改写,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用自己的情感应和诗的情感。
其中一位同学写道:“年轻时的我,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当时满心都是收复中原的梦想。而北望中原,看着沦陷到金人手中的国土,恢复国土的气概如同巍峨的高山那般坚定,不可动摇。时光流逝,回首过往,我曾在茫茫雪夜之中,乘坐着高大的战舰,奔赴挺进瓜洲渡口;也曾在飒飒秋风里,骑着披甲的战马,横刀驰骋在大散关隘。那段峥嵘岁月,现在回想起来都让人热血沸腾啊!可岁月无情,我曾自认为是像檀道济那样的人,自认为能成为南宋的万里长城,如今揽镜自照,已两鬓斑白,曾经的壮志却依旧未能实现,望着镜子中的自己,心中满是无奈与悲愤。”
通过这样的改写,我看到学生真正走进了陆游的内心世界,与诗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学生折服于在杏花春雨的江南,在积贫积弱的南宋,陆游表现出的气概与风骨。只是往事随风,曾经的自豪已经散落在记忆之中,陆游只能诉诸诗句。就像钱锺书先生所说,“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书愤》之中,不乏“筋骨句”,不乏“思理句”。
吟咏
吟咏是必需的。开始时让学生们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一时之间,教室里书声琅琅。然后,我请一位平时不太爱表达的男同学示范,他羞涩、腼腆,声音低而小,但是仍给予他肯定的掌声,毕竟有了突破;又请了一位女同学,循规蹈矩,娓娓道来,有惊喜,但情感层次不明朗。
解读完诗歌内容后,请了一位颇有朗诵功底的男同学来诠释。他字正腔圆、气息浑厚、落地有声,时而如老友叙旧,诉说曾经的过往;时而如失意的愤青,倾诉心中的不满;时而如白发老者,慨叹时光流逝;时而满怀忧虑,无奈无助又无力……
这位同学朗读完,大家竟沉默了须臾,接着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之后同学们争相表达自己的体会,有的说,从诗中能感受到一种年华空老、壮志未酬的悲愤;有的则觉得,诗里有对往昔岁月的眷恋与怀念;也有的认为,诗里有对诸葛孔明的崇敬与敬佩,也有对南宋无人领军的担忧和悲郁。
诗歌鉴赏,朗读也是可以出彩的一环。语文课堂少了琅琅书声,那会多黯淡?
迁移
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一隅,风雨飘摇,对外屈辱求和,对内排挤打压主战志士,可还是涌现出很多英雄,他们豪情满怀,赤胆忠诚,如怒发冲冠、精忠报国的岳飞,光照汗青、慷慨就义的文天祥,报国无门、郁郁而终的辛弃疾……我们的诗人陆游,一样的英雄气概、诗心如磐。罗曼·罗兰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看清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他们就是这样的人,他们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为中华民族注入了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人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陆游以及像陆游一样的英雄,身体力行诠释了曾子之语。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诵读声又起。那个时刻,明媚的教室里,是一个又一个明亮的少年、深情的青年。
文案 | 林茶居 程晓云 编辑 | 陈凯
![]() |
![]() |
![]() |
![]() |
![]() |